请问什么叫做提浆月饼啊?

月饼 浏览

一、请问什么叫做提浆月饼啊?

提浆月饼

分为鲁式月饼和京式月饼

鲁式月饼也叫平式月饼。

在台湾,较为人熟知的有所谓广式月饼、平式月饼、苏式月饼、翻毛月饼以及台式月饼等。广式月饼看起来最豪华,最具份量,强调皮薄馅丰,重糖重油,且不易掉渣,适宜馈赠,缺点是保存不易。平式月饼又称提浆月饼,素油素馅,且多为厚皮,保存期限最久。早期的苏式月饼多是酥皮,油大糖重,松脆香酥,现在改良过的苏式月饼个子比小笼包再大一点,口味也调整过。翻毛月饼强调清口,不油不腻,多层次的外皮是其特色。最后的台式月饼可说起步最晚,因为台湾不兴过中秋,所以没有所谓月饼,多以绿豆凸代替,经过多次改良后,以卤肉绿豆凸最受欢迎。

京式月饼中,有一种月饼的皮面是冷却后的清糖浆调制面团制成的浆皮,在熬制饼皮糖浆时,需用蛋白液提取糖浆中的杂质,提浆月饼由此得名。现在的制作,因为所使用的白砂糖品质纯净,故取消了提浆这道工序。馅料主要有冰糖、青丝、红丝、玫瑰、青梅等。提浆月饼的特点是外皮油润细腻,松软适口,耐贮存。

提浆月饼的特色就是皮与馅的比例一样多,内馅比广式少了许多,多加了一些面粉,又有一股特有的香气,所以吃起来扎扎实实。香气的来源是因为内馅拌有麻油,因为少了许多油与糖,提浆月饼放在室温中,足足可以保鲜一个月,最大的缺点是会掉渣,而且掉的不少。

所谓提浆,提的是糖浆,只用简单的面粉、糖浆、麻油等去调和而成,是提浆月饼成败的关键,直接影响到月饼表皮的颜色,太浓表皮会焦黑,太稀面皮不容易着色

二、老北京怎样过中秋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水果月饼摆满碟。”这句名谚道出了老北京隆重、喜庆的过节情景。

八月节是仅次于春节的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古人把月圆视为团圆的象征,所以又称“团圆节”。每年“七月十五”刚过,来自京郊、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的水果开始陆续上市,市肆的果摊栉比摆设,铺在水果下的青蒿和上面的鲜果散发出阵阵清香。八月初一,油盐店的菜床子上添卖丰硕鲜艳的鸡冠子花和缀满豆荚的毛豆枝子。干货店里,增添了价钱不菲的早花西瓜。兔儿爷摊琳琅满目,糕点铺的月饼开始出炉。整个京城一派节日景象。

中秋节与月息息相关,人们对月的崇拜由来已久。秋分祭月始于周代,中秋赏月始于魏晋盛于唐,宋代正式把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北宋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成为千古绝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家喻户晓。直到上世纪40年代末,老北京还有祭月、拜月的习俗。另外,自古以来就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传统,在南京还把中秋节称为“女儿节”。少女拜月,还有另一层含义,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每逢中秋节的黄昏,一轮明月升起之时,每家每户的女眷会在庭院的东南设一香案,供上“月光马儿”,案上至少有三盘月饼、三盘水果,案前放上毛豆枝子、鸡冠子花、切成莲花瓣形的莲瓣西瓜和九节藕。女人一一向月而拜。祭毕,一家人围桌而坐,饮团圆酒,分吃团圆月饼,其乐融融。这就是祭月的古俗。

月光马儿(又称月亮马儿)是月神的神像,在长者七八尺或短者二三尺的纸屏上,用金碧辉煌的藻彩画出菩萨般的太阴星君,下面还有月宫桂树和捣药的长耳定光仙——玉兔,玉兔的形象是人立执杵。这是由明清以前道教色彩为主的嫦娥和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存的世俗形象。

兔儿爷起源于明末,起始是仿照“月光马儿”上玉兔的形象。到了清代,祭月并不一定放兔儿爷,以至后来成为一种玩具。于是兔儿爷任由民间艺术家的想象,发展为戏剧化、风俗化、人物化的艺术品。兔儿爷大的三尺,小的三四寸,一般戏装,其坐骑花样繁多,或狮或虎,或象或鹿,或凤或鹤,或牛或马,或孔雀或麒麟等。过去的兔儿爷是一年一弃,所以有句歇后语:“隔年的兔儿爷——老陈人儿。”

中秋节吃月饼由来已久,据说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北宋苏东坡有诗为证:“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过去老北京吃的月饼主要有三种:自来红、自来白、提浆月饼(即团圆饼),后来才有“翻毛”、“癞皮”和广东月饼。过节时,老北京还喜欢自制月饼。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记述了明代北京中秋制作月饼的盛况:坊民皆“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很可惜,这种习俗已不复存在。老北京的月饼以前门外“致美斋”所制为第一,尤其是它还现做现卖热月饼。

三、中秋吃月饼有什么含义?

据说,中秋吃月饼最早可以上溯到周代,源自我们民族祭月拜月的一种仪式,可以说是自然拜物教的一种表现。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多么美好的诗句,已经成为我们民族古老而美妙的神话之一,演绎着农业时代人们把月亮作为一种神对待的那不同一般的崇拜。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那时还有卖兔爷儿的,是把兔子奉为与嫦娥一样神的。只是现在兔爷儿早被米老鼠和樱桃小丸子取代了。
传说到了唐代,月饼还不叫月饼,因馅中有核桃芝麻的舶来品而叫做胡饼,是杨贵妃中秋吃胡饼看到月亮时,心血来潮说就把胡饼叫做月饼吧,于是把月饼的冠名权归杨贵妃了。当然这只是民间的演绎。其实,我国最早出现月饼的文字记载,是出于苏东坡的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也就是说从宋代时起,月饼才渐渐大行其市,并且让月饼多了团圆的另一层含义,圆圆的月饼正好取了团圆的圆的象征意思,万里此情同皎洁,一年今日最分明。清代有竹枝词写道:“红白翻毛制造精,中秋送礼遍都城。”民国北平的俗曲唱道:“荷花未全卸,又到中秋节,家家户户把月饼切,香蜡纸马兔儿爷,猜拳行令同赏月。”可以想见,在岁月的更迭变迁之中,月饼已经普及得相当广泛了。
于是水到渠成,传到我们这一代,中秋便理所当然要吃月饼,仅仅成为了一种惯性而机械地存在,而忘记了月饼中曾经寄托着我们民族对自然之神的向往了吗?我们如今只是把月饼当成了一种吃品和礼品,如此实用主义来对待,而悲惨地没有了我们祖先纯真美好的想像力和对大自然的质朴而敬畏的亲和力了吗?
我们中国的节日从来都是和吃联系在一起的,比如春节要吃饺子,端午要吃粽子,这是和我们国家几千年是农业社会有关。节日与农业的节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有节日里吃食,都是对大地的亲近。春节、端午和中秋,是中国传统的三大节。吃月饼自然就变得如此重要起来。月饼的馅可以百花齐放,但甜是最主要的。原因很简单,在原始的农业社会,蔗糖和蜂蜜的出现之前,甜曾经是人们一种向往和欲望,是被古代哲人认为是和光明连在一起的两件最高贵的事情,是和美连在一起的最好的一个词汇。所以,到现在我们还在说“甜美的生活”,把最好的日子用甜来表达,是最高贵的一种体现。因此,月饼的甜味是必然的,是主要的,是体现了一个饱尝辛酸苦辣的民族长期以来对生活特别是团团圆圆、甜甜蜜蜜生活由衷的向往和礼赞。
清《燕京岁时记》中曾有些绝对地说:“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我小时候家就住在前门楼子附近,自然中秋节是要吃致美斋的月饼,但那时致美斋也好,其他店铺也好,卖的月饼大多是自来红、自来白、翻毛、提浆四样传统月饼,馅中的青丝红丝蜜饯果脯芝麻桃仁丰富许多,但糖必须是冰糖的甜味是不能够少不能够变的。
如今的人们已经越来越怕甜了,把甜和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症联系在一起,甜变成了一种可怕的事情了。如今的月饼自然要迎合人们的新口味,不敢甜,却敢又是海鲜馅又是鲍鱼鱼翅燕窝馅,甚至还有人参馅,花脸般百变时尚起来,把本来象征合家团圆与生活甜蜜的那一点质朴的意义,非要练就老君炉里那保命养身的八卦金丹不可。但是,月饼成了一个筐,什么馅都敢往里面装。自然便敢于把大众化的月饼做成贵族式的顶尖产品,几千元乃至上万元一个硕大无朋或价值连城的月饼,都不是新闻,去年居然曾经花样翻新做成纯钛金的月饼,和时装秀一起“秀”一把。时代变迁了,民族传统中民俗的东西就一定也要变没有了吗?或者非要变得商业色彩那样浓重不可和奢侈豪华不可吗?今年政府出台强制性指令,不许豪华包装月饼,致使月饼的价格不得不屈尊下来。这当然是好事,只是要将月饼真正回归本来的位置上,也不是一时之事。为了赚钱,月饼仍然在花样翻新,我们自己和自己逗着玩。每当想起在我们的月饼历史中曾经出现过这样的大月饼和金月饼时,总忍不住想起溥仪当年赏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长二尺,重二十斤,就已经被当时的人们叹为观止,如今看来只是小巫见大巫了。

转载请注明:甜品网 » 请问什么叫做提浆月饼啊?